网络营销-《流量是蓝海》中的思维
发布者:环盛传媒 2020-07-01 10:24:04
《流量是蓝海》一书中用实际行动和千万资金的投入告诉你:赚钱可以更体面,商家和顾客也可以是朋友。
对于这本书中所提到的营销和市场学,应用到现在的网络营销中,可以总结为如下观点:
1、经营的两种逻辑
一种是商人逻辑。在降本、增效上做到极致,产品精心包装,品牌也能做到溢价,总之就一个目标——利益最大化。在这种逻辑里,客户关系维护是手段,建立信任是目的,和你套近乎的一切基础是你来买我的产品。
一种是朋友逻辑。朋友会在你有需求的时候,用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帮助,也会把自己亲测好用、高性价比的好物分享给你。「我并不是为了从你这儿获利,如果你要感谢,就请我吃顿饭。」在这种体系里,信任是基础,分享是手段,朋友关系的确立,是有掏心窝子的好货做背书。
2、实干家和理论派
营销行业不乏所谓专家、大咖,在理论推演和趋势分析上头头是道,但运用到实际,或者就他自己在做的事情来对比,并不像嘴上说的那般光鲜亮丽。原因在于理论终究留在纸面上,是二维的,而事情推动是三维的,有空间中的万种因素在左右、干扰,也有时间在打量。抽象的理论研究如果脱离了三维,不过是纸上谈兵。
所以别信专家说了什么,也别听他对未来趋势如何判断。要看他做了什么、在做什么、结果如何,以及在他的方法下投入了多少时间和金钱。
讲理论总是很简单的,好比告诉你做仰卧起坐能练腹肌一样,但只有八块腹肌的人才会真正明白,「仰卧起坐」四个字包含了多少汗水和时间,以及这四个字,究竟意味着什么。
3、流量的漏斗和反漏斗模型
中国互联网人口红利见底已是不争的事实,获客成本越来越高,据《私域流量白皮书》中描述,阿里、京东、拼多多、唯品会的近几年获客成本如下:
传统的营销、互联网方法论中,客户获取模型是漏斗型的:关注-兴趣-欲望-信任-购买-自传播,又或者拉新-留存-促活-转化。要想从最后的口子滴下来更多沙子,你要扩大入口的口径,也就是覆盖更多用户,把基数做大。
这本书的逻辑是反漏斗模型,或者应该叫「喇叭模型」更合适。是先从一个好产品开始,在获客-付费-活跃-复购-扩散每一个环节上提高转化率。从你来了开始,就不让你走,甚至还要让你再带两个人进来。这样,即便有流失,留存客户量也是会越来越大的。
4、核心方法: 重构价值链,做好产品
零售是搞定供应链,营销手段是「耍花招」,最本质的还是要做好产品、高性价比产品。这个时代,产品又好又便宜是可以存在的。
商业创新的本质是降本和增效,其中一大部分来源于对价值链的优化、重构。
身处互联网行业,听到的最活跃的周期性词汇是「风口」。只是自打ofo开始排队退押金、共享经济三大代表Uber、Airbnb、Wework负面不断、孙宇晨下周回国、老罗又成功破坏了电子烟大环境、思聪公子的熊猫直播倒闭后,再听到风口这个词,投资人和创业者眼里不再闪光,更像是听到「狼来了」的神情。
行业寒冬着实降临了,钱也的确没有以前好赚了。但有个问题:是不是没了红利、风口,就不会赚钱了?是不是常年生活在春天,就丧失过冬能力了?
股市疯涨的时候,初中生也敢称自己是投资天才。经济低迷期,不妨沉下来练练内功,学会在冬天产粮食,有了这项能力,才能穿越经济周期。
营销学中,用户的消费模式是:看见-喜欢-欲望-信任-购买。太多的书和方法论在告诉你如何攫取注意力,如何从竞争对手那里抢来更多的用户,进而在不断的争斗中,市场陷入红海竞争,却忽视了离购买最近的一步是「信任」。
因为信任,才是流量时代的蓝海。网络影响,乃至现在的各种新媒体营销,说到底都是要取得消费者的信任,才能更好的将产品或者品牌宣传出去,打响更大的营销战术。
环盛传媒(电话:400-800-6618)是一家专注于网络营销,品牌传播,整合营销和新媒体营销的数字工业生产商,在互联网时代,我们也希望能与更多的企业一起建立信任合作,做好网络营销这一块。
分享到